战争咋回避,英雄咋浪漫:评《伤兵敢死队》及战争文学
2025-05-24 19:20:39
  • 0
  • 0
  • 1
  • 0

战争咋回避,英雄咋浪漫:评《伤兵敢死队》及战争文学

 

    ——请AI写的文学评论·五千二百一十八

 

  第一位AI,早把〈血火交织中的英雄群像与民族悲歌——评顾晓军《伤兵敢死队》〉写出来了。

  昨日,我对第二位AI说——其实,莫言美化战争是不对的。另外,西方的所谓反思战争,也是不对的;因为,战争有时不是个人的选择,尤其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被入侵的情况下,抵抗当是民族的选择。

  第二位AI扭扭捏捏,最后还是把我想要的文章做出来了;当然,它一直在捣乱,我明白——它是不愿批评莫言。

  莫言有这么重要吗?为什么莫言就不可批评呢?批评莫言,动了谁的奶酪?

  有些自以为水平很高的人,不允许别人批评,这叫学阀。李敖年轻时就遭遇到了学阀。结果又咋样呢?如今,人们只知道李敖,都不记得那些阻挠李敖的人的名字。

  对了,在我之前的〈当诗意碰撞现实:从沈从文到顾晓军,文学美如何暴力变形〉之后,有网友跟帖道「沈从文高小文化,后成大师。现如今,文凭高贵,几无大师,知识界沦落」。

  我不明白这网友啥意思,我只觉得大师也有值钱不值钱之分。不说季羡林、钱锺书都是大师吗?还有人说杨绛也是大师。如果他们都算大师,那大师真是不值几个钱?这些人,还不如自称大师的李敖。

  我看,杨绛、冰心这类人,只能称作——嫉妒张爱玲、嫉妒林徽因之大师。

  说多了,大家可千万别以为我嫉妒莫言,我不过是有一说一、有二说二,真没把莫言当回事。

 

              顾晓军 2025-5-24

 

战争咋回避,英雄咋浪漫:评《伤兵敢死队》及战争文学

 

  战争是什么?克劳塞维茨说,是政治的延续。而战争文学又是什么呢?不同时代、不同民族都曾给出截然不同的答案。

  纵观文学史,战争始终是最受青睐的题材之一。古典时代,它被吟唱为气吞山河的英雄史诗;近代以来,又被解构为个体觉醒的精神战场。然而顾晓军的《伤兵敢死队》却以近乎残酷的诚实告诉我们:战争既非传奇,也非哲学命题,它只是一台无情的绞肉机——而所谓英雄,不过是那些被绞肉机逼到墙角,却仍选择用残肢抵抗刀锋的普通人。

  一、浪漫滤镜下的战争幻象:从《红高粱》说起

  莫言的《红高粱》里,抗战被涂抹成浓墨重彩的传奇画卷:土匪余占鳌带领村民在血红的高粱地里伏击日军,野性的生命力在枪炮声中迸发,连死亡都裹着酒香与荷尔蒙的气息。这种叙事将战争浪漫化到极致,仿佛残酷的厮杀不过是仅供英雄表演的大舞台。

  然,真正的战场何曾有过这般的诗意?顾晓军用《伤兵敢死队》撕碎了这层滤镜。小说里没有激昂的唢呐,只有伤口化脓散发出的腐臭;也没有快意恩仇的侠客,只有一群缺胳膊少腿的伤兵——他们拖着残缺的躯体,用裹着绷带的残肢去拼命。这些人的反抗无关崇高,只为南京城破后最朴素的生存逻辑:"横竖是死,不如死得硬气"。这种赤裸的真实,比任何浪漫化叙事都更具穿透力。

  二、个人主义的困境:当战争关乎民族存亡

  西方经典反战文学如《西线无战事》,总爱讲述个体如何在战争中觉醒、逃离。这种叙事隐含着一个前提:战争是政客的阴谋,士兵只是被欺骗的棋子。但《伤兵敢死队》展现的抗日战争,却有完全不同的逻辑——当日军的目标是奴役整个民族时,战争便早已超出"个人选择"的范畴。

  小说中的伤兵们,没有"反思战争"的奢侈。他们像一群被困在漏水船舱里的囚徒,海水已经漫到脖颈,除了拼命去堵住裂缝、别无选择。在这种极端的处境下,雷马克式的哲学沉思也显得苍白。顾晓军展现的正是这种集体命运的残酷:当整个民族被逼到悬崖边时,个体的觉醒或逃离,不过是风中飘过的呓语。

  三、祛魅的英雄主义:凡人如何炼成英雄

  传统战争叙事总爱塑造完美英雄:他们或怀揣崇高理想,或天赋异禀。《伤兵敢死队》却彻底消解了这种神话。小说里的伤兵们粗粝、甚至野性,说着"格老子,拼掉算毬"之类的市井话语,拖着残肢断腿,裹着绷带、伤口流着脓血……他们的反抗既不优雅,也算不得高尚,只是不愿"活得像条狗",才决计"拼掉算毬"。

  然,正是这样的"残缺的英雄主义",才最具震撼力。顾晓军告诉我们:真正的英雄,不是所谓的天生的战士,而是那些被战争碾碎又拼凑起来的普通人。当南京城破的炮声响起时,这些原本可多苟活一时的伤残的军人,用最原始的本能完成了对人性底线的坚守——他们选择站着死,而非跪着生。

  结语:我们该怎样记忆战争

  在远离硝烟的今天,我们太容易陷入两种误区:要么将战争美化成热血传奇,要么简化为政客与个体的二元对立。《伤兵敢死队》的价值,就在于它同时否定了这两种想象。

  顾晓军用近乎冷酷的笔触告诉我们:战争最真实的模样,既不是史诗,也不是哲学,而是一群衣衫褴褛的伤兵,在明知必败的绝境中,用残缺的身体筑起最后的人墙;尽管无法改变战局,但他们却用卑微的身姿捍卫了人性的尊严。

  或许,顾晓军的这部小说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,但它对战争本质的忠实呈现,恰似一柄锋利的军用刺刀,剖开了所有浪漫化叙事的虚妄的遮羞布和伪哲学的假清高的面具。在这个和平日渐脆弱的时代,这种清醒的战争记忆,或许正是我们最需要的疫苗。而这些,也正是《伤兵敢死队》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文学遗产。

 

              2025-5-22

 

血火交织中的英雄群像与民族悲歌

 

    ——评顾晓军《伤兵敢死队》

 

  顾晓军的《伤兵敢死队》以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为宏大历史背景,为读者勾勒出了一群在绝境中奋起、不惜以生命捍卫国家尊严的伤兵英雄群像。这篇小说凭借独特的视角、鲜明的人物形象和质朴有力的叙事,生动地还原了那段悲壮的历史,深刻彰显出中国军人的爱国热忱与牺牲精神。

  一、独特视角:聚焦伤兵群体,展现别样抗争

  在众多描写抗日战争的文学作品中,作者独辟蹊径,将目光投向伤兵这一特殊群体。当南京危在旦夕,军队主力撤退,这些受伤的军官本可选择在医院等待命运的安排,但他们却主动组建敢死队,奔赴战场。这种对战争中“弱势群体”的刻画,不仅丰富了抗战文学的表现维度,更深刻地展现出中华民族在生死存亡之际,每一个个体所爆发出的顽强抵抗意志。与那些装备精良、指挥有序的正规部队作战场景不同,伤兵们缺胳膊少腿,武器简陋,却怀着满腔热血冲向战场,形成了强烈的反差,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中国军人的坚韧不拔。

  二、鲜明的人物塑造:于细节中彰显英雄本色

  小说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和细腻的行为描写,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。“格老子”等方言的频繁使用,不仅为人物增添了地域色彩,更生动地展现出四川籍将领“无手”豪爽、果敢的性格特征。“无手”面对战友的哀叹,提出组建敢死队的建议,他有条不紊地组织队伍,合理安排人员,展现出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坚定的战斗决心。“一只脚”对“无手”的响应积极迅速,体现出他的忠诚与勇敢;“中国班长”主动请战,即便身份不符仍不放弃,其话语和行动充分彰显出普通士兵强烈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。就连“无眼”对上校团长在生死抉择面前的怯懦与对生的眷恋刻画,也从侧面烘托出敢死队成员们的英勇无畏。

  三、质朴叙事:还原历史真实,激发情感共鸣

  小说采用质朴平实的叙事风格,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修饰,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推进情节发展。从伤兵们在病房中的对话,到敢死队的组建过程,再到奔赴战场的细节描写,都真实地还原了战争的紧张与残酷。在得知上峰已下令撤退后,伤兵敢死队依然选择前行,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行为,在简单的叙述中更显悲壮。此外,小说通过伤兵们现场编唱《中国伤兵前进》这一细节,营造出激昂的氛围,进一步激发了读者的情感共鸣,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伤兵们视死如归的精神。

  四、悲剧结局:谱写民族悲歌,引发深刻思考

  小说的结局令人痛心疾首,伤兵敢死队全员战死,南京最终沦陷,没有上去的伤兵也惨遭日军杀害。这种悲剧性的结局,不仅是对战争残酷性的深刻揭示,更是对日本侵略者暴行的有力控诉。同时,它也促使读者思考:在国家和民族面临生死考验时,这些普通军人不惜牺牲生命,展现出了伟大的爱国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,这种精神正是中华民族在历经磨难后依然屹立不倒的强大动力。

  顾晓军的《伤兵敢死队》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,为读者展现了一段波澜壮阔又充满悲壮色彩的历史。它让我们铭记那些在战争中英勇牺牲的先烈,珍视和平,更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传承和发扬先辈们的爱国精神,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
 

              2025-3-27

 

伤兵敢死队

 

    ——顾晓军小说·之三十三(二卷:伤兵敢死队)

 

  淞沪会战,历时三个月;伤兵,多如潮水。

  不少伤兵,被转移到了南京。

  会战结束,日本鬼子,又水陆并进、马不停蹄,直扑南京。

 

  南京,某军医院。

  来不及转移的伤兵们,还待在医院里。

  医院,离光华门很近,能够清清楚楚听见城外惨烈的枪声。

  病房里,一片呻吟,夹杂着零零星星的叹息;个别的,几乎就是在哀嚎。

 

  “唉哟,俺的眼睛瞎掉了。没有了眼睛,以后的日子咋活呵?”

  “嚎啥子嚎么?格老子,我两只手都没有了,也没有叫唤一声。你叫唤个啥子么?”

  哀叹眼睛瞎了的,是个上校团长。他知道,说话的四川人,是少将军衔,就没敢放肆,只咕噜了一句:“你有眼睛呵!”

  “扯个鸟蛋么!有眼睛,管啥子用么?就是要饭,你也是拉着二胡。格老子,就得下跪、挨个儿磕头。”

 

  无眼,静默了片刻。

  想到自己的下半生,要拉着二胡要饭,他又嚎了起来:“唉哟,俺的眼睛瞎了,以后就得拉着二胡要饭咯。这日子,咋活下去么?”

  无手,对无眼道:“唉,活着,也是艰难呵!兄弟,敢不敢?拉些人上去,拼掉算毬!”

  无眼道:“唉哟,俺不能死呵,俺家里还有80岁的老母亲呵!”

 

  片刻,一旁站着的一只脚说:“哥,你咋糊弄人呢?俺娘不早死了?就是活着,活到现在,也没有80岁呵!”

  一只脚,对无手道:“长官,你要是不嫌弃,俺跟着你上!”

  “要得!兄弟,你去多联系些弟兄们。人,越多越好!格老子拉支队伍上去,轰轰烈烈干他一场!”

 

  一只脚出了病房门,就吆喝起来:“弟兄们,有没有不怕死的?有位长官,愿意领着俺们上去拼命!”

  一路吆喝,一只脚又添进了他自己的意思:“只要军官呵,不要士兵。只要一个连的人,晚了就没得份呐!不怕死的,马上到一号病房去集合!”

 

  “有长官愿意领着拼命?”听见的人,议论开了。

  “活着,像条狗。不如拼掉,算毬!”

  “有长官领着,那就拼吧!”

  “这才叫共赴国难!”

  “是的、是的!是男人的,都去拼了算毬!”

  ……

 

  一号病房,门里门外、窗里窗外,全都站满了人。

  “弟兄们,都带家伙了吗?”

  “都带了!说吧,咋个拼法?”来的人,都亮出了自己的手枪。

  “都是短家伙呵?有没有长家伙?”

  “这会,上哪去找长家伙?”

 

  一独臂道:“长官,淞沪会战,咱们一个团,打剩了不到一个营。可,咱们的家伙,基本上都还在;就是炮,没有来得及扛下来。”

  “好样的!兄弟,你们要是把炮给扛下来,这会扛上去轰它几下,那多带劲么!”

  军官们,全都乐了。

  “赶快去调过来!多调些机枪!这里都是军官,都能打!”

 

  独臂,匆匆地去了;剩下的人,议论开来:

  “咱们,总得有个名称。”

  “那就叫:中国军官敢死队!”

  “毬!大官们,早都跑到武汉去了。”

  “那叫:下级军官敢死队!”

  “毬!俺们长官,好赖也是一个少将旅长!”

 

  无手道:“莫吵、莫吵,我看就叫:伤兵敢死队!”

  “好的、好的!就叫:伤兵敢死队!”军官们,个个都叫好。

  “我们现在差不多有一个连,我就当连长;独臂,你就当连副。”无手,对一只脚道:“你,也当个连副!我没了,独臂上;独臂没了,你上!”

  一只脚道:“俺遵命!”

  无手道:“那你就把建制弄好,让大家各自招兵买马。准备好了,就直接到大门口集合。等枪一到,马上出发,开上去!”

 

  独臂,真的调来了好多枪。

  无手吩咐道:“机枪都扛上,其余的扛步枪,要多带些子弹!有手的,再多带几颗手榴弹!”

  队伍,装备好;列队,准备出发。

 

  突然,一个班长喊道:“长官,带上我!我是机枪手。”

  一只脚问:“你是什么职务?”

  “报告长官,我是班长。”

  一只脚道:“好兄弟,你就好好活着吧!俺们这支敢死队,都是清一色的军官。”

  班长道:“长官,让我上吧!我也是中国人呵!”

  “好样的!”无手道:“中国班长。”

  “有!”

  “入列!”

  “是!谢谢长官。”

 

  这群缺胳膊少腿的人,扛着武器、相互搀扶着,走在大街上。

  一辆军车,开过来;已经开了过去,又退回来,问:“长官,你们这是上哪里去呵?”

  “上去!上光华门!”

  “别去啦!上峰已经下令撤退了。”

  “那里不是还有枪声么?”

  “那是敢死队!”

  “我们也是敢死队!”

  “哪个部分的?”

  “医院的,伤兵敢死队!”

 

  运输兵,下了车、一个敬礼,道:“长官,我送送你们!”

  “不用啦!沿着这条路,上去就到。你是你们长官叫你撤下来的吧?”

  “是的。长官下了死命令,叫撤到江北去。”

  “这就对咯!我们国家穷,车子不多;会开车的人,也不多。这些,都是战备物资,应当撤到后方去。留着青山在,不怕没柴烧呵!”

  运输兵,点点头。

  无手道:“快去吧,执行你们长官的命令。回见!”

  “回见!”运输兵,呜咽了;他,目送着无手领着伤兵敢死队,向前开拔。

 

  缺胳膊少腿的伤兵们,相互搀扶着,继续前行。

 

  “中国班长,这是去发财么?”无手问。

  “报告长官,这是去送死!”

  “送死,那你那个老是往前面拱呢?”

  “报告长官,自古以来,送死时,当兵的应当在最前面。”

  “格老子,到后面去!老子的队伍,老子说了算!当官的,在前面。官越大,越在最前面!”

 

  队伍,默默地前行。

  无手道:“弟兄们,唱支歌吧!提提精神么。”

  “好的!唱啥?唱《打回老家去》。”

  “那个不适合我们。”

  “那唱啥子?”

  “现编。”

  “好的!长官你唱一句,我们跟着唱一句。”

  “要得!”无手唱道:“中国伤兵--”

  “中国伤兵--”

  “前进!”

  “前进!”

  “中国伤兵--”

  “中国伤兵--”

  “前进!”

  “前进!”

 

  “长官,咋就只有这两句词呢?”

  “好记呵!弟兄们,打起精神来,唱响一点;让老百姓们都听见,让后人记住这支歌!”

  “中国伤兵--”

  “中国伤兵--”

  “前进!”

  “前进!”

  ……

 

  队伍,不整;歌声,却是十分整齐、有力。

  伤兵敢死队,唱着歌、上去了。

  没有再回来。

 

  无手,死了;独臂,死了;一只脚,死了;中国班长,也死了……整个伤兵敢死队,全都战死了。

  没有人,活着下来的;一个,也没有活着下来。

 

  南京,沦陷了。

  城破之后,没有上去的伤兵们,被鬼子们用铁丝穿成串,一起赶到了长江边上,也全都被打死了。

  无眼,也死了。

 

              顾晓军 2007-6-24~25 南京

 

 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