再谈日本电影《生死恋》
2020-04-01 13:04:57
  • 0
  • 0
  • 4
  • 0

再谈日本电影《生死恋》

——随笔 • 四千二百一十五

  在〈再谈【嗝嗝老师】等〉之中,我批评了日本电影《生死恋》,现在,展开来谈一下。

  我为何说《生死恋》里,「哪有什么『生死恋』?『生死恋』,顾名思义,就是段要死要活的爱情。而那电影中,不过是段恋爱中的女方、死了而已」呢?因为,「生死恋」当由题材或曰素材决定,而不能由片名决定。

  举例说明,且以《嗝嗝老师》为例。《嗝嗝老师》,其实是「嗝嗝」不适合做老师,然而她梦想做老师,因此她自然要比他人付出更多。影片纠结于「嗝嗝」,而演绎出了故事。

  昨晚批评《嗝嗝老师》,是因其跑题,最终成了表现「桃李满天下」。如果影片自始至终抓住「嗝嗝」,当她退休时依旧「嗝嗝」,反而会让人肃然起敬;因为,印度迄今依然是个妇女地位低下的社会,这样一个「嗝嗝」的妇女,却能做到「桃李满天下」,是不是让人肃然起敬?

  这就是——由内在的原因、由题材或曰素材,决定电影的片名;而不是想当然,你想叫「生死恋」,就叫「生死恋」。

  日本电影《生死恋》,是男主人公成了「第三者」,横刀夺爱,抢了好友的女友;因而,他想挨揍,想获得心理平衡、想顺理成章……然,这样的挨揍,是不会出现「生死」问题的。其余,就要数女主人公的父亲不赞成这婚姻。尽管不赞成,可还是当场就同意了;因此,这有什么「生死」呢?再余下,就是男主人公出差去外地,女主人公思恋男主人公、男主人公思恋女主人公,数着相见、结婚的日子——还剩一个月零几天、还剩十几天、还剩两天……这时,在实验室工作的女主人公,因同事不慎,酿成爆炸,死了。这算啥《生死恋》?

  「生死恋」起码得这样——如中国的、描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不能自由恋爱,且二个仇家姓氏的男女青年相爱了,为了爱、为了自由、为了反仇家家族文化……双双殉情。这才叫「生死恋」,是不是?

  当然,日本电影《生死恋》一定要叫「生死恋」,也不是不可以,只是让人一看就明白——像中国的某些编剧或导演,因为某种原因或关系而当了上编剧或导演,其实能力低下……日本电影《生死恋》,就是这类人拍出来的电影。

  这类电影,自然是糟蹋资源,还浪费了观众的时间,包括我写本文的才情。

              顾晓军 2020-4-1 南京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